现在时间:
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古人的智慧温暖当下的生活

古人的智慧温暖当下的生活

时间:2016/6/23 0:00:00

  在这个温暖的冬天里,当我翻阅、梳理、凝视古人的林林总总的嘉言懿行时,内心涌起莫名的感动。任凭时光之箭穿越千年,古人的智慧依然温暖当下的生活,清白、正直、善良的家风如汩汩清泉依然滋润着炎黄的子民。 古语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。”古人又说: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。”正是在这些掷地有声的谆谆教诲中,一个个家族繁衍不息。荫及子孙,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每个个体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理想,拿什么荫及子孙?从这套《中华家风丛书》中,我们可以获得一点不一样的思考。 家风是什么? 在北京最有名的胡同区南锣鼓巷,我看到一户人家斑驳的大门上,镌着八个大字:“徳义渊闳,履禄绥厚。”虽然不甚理解具体的含义,但是几个字让我对这户人家肃然起敬。 看到门上这几个字时,我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:当牙牙学语的幼童叩响门环时,定会指着门上的大字问他的父亲或者母亲:“这几个字念什么?”接下来,可能是为人父母的一番言传身教的讲解。我想,家风就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,在代际接续传承,不绝如缕。可以说,家风是一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之间无声的接力。 家风不是空穴来风,在这里,家风化为对联上的几个字,镌刻在一个家族的记忆里,子子孙孙受益无尽。家风在门上,所以我们把家风叫作门风。 家风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就从一句话、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之间流露出来,在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映射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德行。家风往往从一些小事中体现出来,如从基本的礼仪开始,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,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,这是家风的基础。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,这些礼仪便是家风的基础。 家风并不是宏大叙事,表面上看来,家风很小,很细,很轻。实际上,家风就是民风,家风就是国风。古人说:“一家兴仁,则一国兴仁;一家兴让,则一国兴让。”从这个角度说,家风一点都不小,一点都不细,一点都不轻。 南北朝才子庾信在《哀江南赋》序中说:“潘岳之文采,始述家风;陆机之辞赋,先陈世德。”我们的先人重视家风、家教、家训,留下卷帙浩繁的格言、警句,如《颜氏家训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《曾国藩家书》等等,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独特的个性之一,是深入骨髓的信仰。放眼世界,在两千年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可能是最重视家庭人伦的国家之一,家风是中国特色的正能量。 那么,家风还有用吗? 众所周知,告别农耕文明之后,中国的家庭模式正在从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制走向碎片化,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,我们心中会有一个疑问:古代的智慧适应今天的文明吗?答案是肯定的,因为即使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,也要讲究长幼有序,也要讲究规矩方圆。家庭变小了,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能变少,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能少。当下,我们仍然需要处理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,需要上下级以及客户之间的沟通,仍然需要公序良俗的规范,需要道德良知的准绳。 我经常感慨: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,因为这个时代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,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物质和文化产品,供年轻人消遣、娱乐。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,贪婪、自私、嫉妒这些人性的弱点在80后和90后身上并没有消失,也不会消失。跟古人相比,我们并没有因为用上了iPhone 6而比古人更伟大,更高尚,更善良,相反我们缺少了足够多的闲暇时间用来沉默,发呆,思考。 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沉重的升学、就业、升职、结婚、买房等等的压力。在校期间,他们往往都在题海中挣扎,对于社会和自己周围的环境缺少明智的体察,也缺少人际合作和交往的训练,公共感觉也比较差,又是独生子女,往往会有过度自我或过度情绪化的毛病,一入社会,就会感到多方面的不和谐和不顺利,往往是点小事就造成很大的挫折感。又处在消费社会中,诱惑多多,常让他们的专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不足。这些问题都相当明显。怎么破?答案是向古人借智慧。 “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,都熨帖着大地,潜伏在深谷。君临万物的高度,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。”我喜欢余秋雨在《文化苦旅》中的这句话。家风文化正因为“熨帖着大地,潜伏在深谷”,正因为接地气,所以依然感染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。因为,在任何时代,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,实实在在做事,谦和有礼待人。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。 世易时移,家风不移。这正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主编的这套《中华家风丛书》对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上个世纪80年代,张颐武在北大求学时苦心孤诣,上下求索,与古人对话,与经典相伴,整理了大量明清笔记,其中不乏字字珠玑的家书家训,30年前的无心插柳,终于收获了今天枝繁叶茂的《中华家风丛书》。因为这套丛书,古人的真知灼见,洞穿历史的尘埃和迷雾,在当下的生活中熠熠生辉。 最后,愿古人的智慧继续温暖当下的生活,愿清白、正直、善良的家风千载如斯。